热门攻略
四大航空公司向波音索赔 想得到理想赔偿有难度
2021-12-06 19:06:14中国四大航空公司向波音索赔
民航专家:航司要想得到理想的赔偿有一定难度
国内四大航空公司正式向波音发起索赔。昨日,继东航、国航后,南航和厦航已正式致函波音公司,就波音737MAX停飞及前期订购的737MAX延迟交付造成的损失提出赔偿要求。
针对737 MAX存在的安全问题,早前多家国外媒体报道,埃塞俄比亚当局发布的初步报告认为,埃航失事航班在高速飞行时,机长无法克服机动特性增强系统(MCAS)的缺陷。当机长尽力想保持飞机正常飞行时,系统却不断将机鼻下压,很可能因此导致坠机。随后,波音公司也承认,该机型用来培训飞行员的飞行模拟器软件存在瑕疵,模拟不出防失速系统失灵的紧急状况。
中国四大航司
分别致函波音索赔
南航相关负责人表示,自3月11日起南航已暂停24架波音737MAX飞机的商业运行。据了解,南航要求波音公司尽快就赔偿方案进行磋商。南航是三家航空公司中拥有波音737MAX飞机最多的一家,其拒绝透露具体索赔金额。
5月22日,厦航宣布,针对10架波音737MAX飞机长时间停飞造成的损失,将向波音公司提出索赔。
昨日,经北京青年报记者求证,国航已就波音737MAX飞机长时间停飞以及订单无法按时交付所造成的损失,正式向波音公司提出索赔。国航未透露更多向波音索赔的具体信息。
东方航空已于5月21日向波音公司提出索赔要求。索赔范围包括公司14架波音737MAX自3月11日以来长时间停飞,及公司前期已订购的737 MAX飞机延迟交付所造成的损失。东航称,东航和波音将就此问题保持沟通。此次737MAX停飞以来,给东航造成了较大损失,并且相关损失还在持续扩大。
据统计,国内航空公司共运营有96架737 MAX 机型。中国已经停飞了96架飞机,大约占其飞机的4%。
民航专家表示,飞机封存期间的停飞损失以及维护保养的费用,加上一些公司的融资租赁费用,数额非常大,航空公司受到的财务影响也比较明显,因此航空公司向波音索赔的可能性比较明确。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航空公司因为停飞所造成的损失大致有多少,尚难有一个大概数字。四大航空公司方面也拒绝透露相关损失及索赔的具体标的金额。
据华泰证券预测,国航2018年总营收约为1334.1亿元,国航目前服役飞机为671架。据此粗略估算,每架飞机每天营收约为54.47万元,也就是说国内停运的96架飞机每天的损失大约为5229万元。再加上飞机停运带来的场地、维护、飞机摊销成本、人工费用等,实际损失则更高。
据了解,在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坠机后,全球第一个公开要求索赔的是挪威航空公司。据外媒报道,停飞给美国航空、美国西南航空和挪威航空等用户造成了超过6亿美元的损失。
波音
未正面回应 称正寻求尽快复飞
针对“四大航空公司就737MAX停飞向波音索赔”的消息,5月22日,波音公司表示,“我们不透露与客户的讨论”,对于记者“是否接受索赔”的追问则没有给出进一步回应。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波音公司称,发布的2019年财务指导值没有反映MAX的影响。由于737MAX机队恢复运营的时间和条件的不确定性,新的指导值将在未来发布。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截至5月16日,波音已经用安装升级后MCAS软件的737MAX 进行了207架次、超过360小时飞行,并正在与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全球航空管理机构和航空公司客户共同对它们进行评审,以支持重返运营和更长期的运行。
波音称,正在应FAA的要求提供更多信息,包括飞行员如何在不同飞行情景下与飞机控制系统和显示系统进行互动的细节。一旦要求得到满足,波音将与FAA共同确定取证试飞日程并提交最终的取证文件。
民航专家
航司想得到理想赔偿有难度
据媒体报道,在2013年波音787电池事故中,因波音787停飞造成日本航空收益减少39亿日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当时,印度航空也向波音索赔3700万美元。
据CNN报道,波音目前面临的索赔数额已经达到20亿美元(约合134亿元人民币),随着停飞令的期限延长,这一数额将进一步增加。
民航专家林智杰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波音787飞机因为电池问题‘停场’,也有航司提出索赔,但具体赔了多少钱,没有公开报道。此次737MAX从停飞的数量,到影响的航司,再到停飞的时长,都是近几年没有的。”
林智杰表示,具体赔偿金额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实际的损失,二是商业谈判的能力。全球有5000家航空公司,但只有波音和空客两家大飞机制造商,所以在商业谈判中,寡头垄断的波音占据比较有利的地位,航司要想得到理想的赔偿有一定难度。
外交部
企业申索合法利益无可非议
5月21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陆慷对东航向波音提出索赔一事作出表态。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表示,波音737MAX机型在全球范围被停飞,大家知道,原因是出现了安全上的隐患,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对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我们不便做评论,但是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同意,任何企业依法申索自己合法、合理的利益,这是无可非议的。
文/本报记者 蔺丽爽